上海市杨浦区
2024年政府有关工作情况和2025年主要工作汇编
目 录
1、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区发改委)
2、强化创新驱动 推动高水平创新 (区科经委)
3、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 (区房管局)
4、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 (区建管委)
5、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区民政局)
6、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区域规划建设 (区规资局)
7、扎实做好稳就业促创业工作 (区人社局)
8、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 (区数据局)
9、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区卫健委)
10、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区教育局)
11、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区文旅局)
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杨浦区发展改革委)
2024年,杨浦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三篇大文章”,聚焦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数字经济集聚成势。近年来,我区数字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企业总数超8000家。其中,作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表现亮眼,2024年1-11月,规上企业总营收约2900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居全市第二,约占全市的1/5,中心城区的1/3。同时,前三季度软信业增加值完成208.80亿元,占GDP比重为13.0%,同比增长19.1%,上拉GDP增长达2.1个百分点,对增长贡献率为37.5%,成为主要上拉因素。得益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杨浦“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2.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杨数浦”品牌,探索建立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将三大千亿产业和四大新兴领域细分为12条重点产业链,每条产业链成立一个工作专班,以链长制为抓手,统筹要素资源,全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自链长制实施以来,各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链上企业加速集聚,2024年全年围绕12条细分产业链,累计招引落地重点企业445家。另一方面,重点产业链贡献度不断提高,2024年1-10月,12条重点产业链代表企业区级贡献同比增长近三成,占全区比重达三分之一,支撑了全区经济韧性增长。
3.夯实产业政策支撑。积极探索适应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1+N+3”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1”是集成式政策工具箱,“N”是专项政策矩阵,“3”是配套保障政策)。一是在全市率先出台发布《杨浦区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立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指引》,作为集成式政策工具箱,为产业专项政策提供支撑。二是以“总体有力、灵活有度、协同耦合、互为支撑”为原则,持续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矩阵。在确保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为持续壮大创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制定出台文化创意、科创策源、生命健康、先进制造业、数字广告、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专项政策20项。三是制订工作机制、资金管理、项目招引等3方面配套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4.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在营造活力创新策源生态方面。杨浦成功入选首批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区域创新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是深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制订新一轮区校合作实施意见,推出“2+2+N”区校合作机制,“一校一策”支持高校改革发展,定期举办“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从高校科研课题中遴选优质项目转化落地。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围绕产学研等方面加强区校合作。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布局。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启用,吸引全球知名数学家加盟;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上海)正式揭牌;与同济大学、大陆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创新联合体;上海国际绿色低碳、同济致蓝、杨浦科创数字医疗等概念验证中心相继设立。在构建多元金融服务生态方面。一是以入选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为契机,着力发挥政府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推动投资机构与区内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机制创新,与上海股权交易所探索“认股权”模式创新,打造科创企业产品服务体系。二是统筹各类金融机构资源,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各类科技金融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金融服务。组建“科创金融俱乐部”,依托金融机构、各类服务平台,整合汇聚政策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撬动各类主体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在打造暖心人才发展生态方面。长期以来,杨浦人才工作处于中心城区乃至全市的前沿位置。截至目前,杨浦拥有“两院”院士76人,约占全市1/3,国家级、市级高层次人才占全市1/5,新增人才引进数位居全市第一。一是加强政策支撑。从产业人才遴选支持、基础教育资源效能发挥、人才安居“关键小事”做优做强三个角度出台产业、教育、人才社区三大政策。二是健全人才发展价值评价体系。联合高校建设“未来人才实验室”“卓越工程师学院”,拓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推动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加大交叉学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做实人才安居保障。近年来覆盖重点人才企业500余家、惠及人才5000余人次。现已筹措安居房源1.2万套,率先在全市为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提供实物配租,打造“科学家社区”等一批中心城区示范性人才安居项目。
二、2025年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举措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杨浦将持续聚焦构建“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打响“杨数浦”品牌,围绕优化赛道布局、数字企业引育、政策要素支撑等方面加强谋划,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实现从“量的拓展”到“质的跃升”。
1.前瞻布局新赛道。为进一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聚焦“五个新”对产业链进行拓展丰富:一是聚焦“智能新制造”,围绕低空经济,以无人机、位置服务等新赛道为依托,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大头部企业和研发、销售等环节总部企业引进力度,抢抓低空经济高速发展机遇;发力具身智能新赛道,打造一批机器人头部品牌和应用场景。二是聚焦“数智新应用”,关注人工智能产业链前沿发展方向,布局垂类大模型、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新赛道,支持建设市级高质量孵化器。三是聚焦“内容新创作”,前瞻布局二次元、微短剧等新赛道,依托头部企业承接上海“二次元之都”核心功能,同时打造微短剧产业集聚区。四是聚焦“能源新布局”,持续拓展新型储能领域技术应用,同步在虚拟电厂、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五是聚焦“民生新需求”,锚定银发经济新赛道,围绕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提升老年人民生福祉等方面,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2.统筹做好引和育。将数字经济作为贯穿招商服务工作全过程的主线,进一步强化招商服务的系统性、主动性和专业性,发力推动数字企业集聚发展、规模发展。一是绘制产业图谱,精准“招引”头部企业。提升科技趋势感知力、行业发展洞察力,密切跟踪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动态,开展深度分析,聚焦产业发展趋势、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路径等方面,全面绘制“产业图谱”,对重点企业精准画像,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清单。通过“以链招商”精准引进一批各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快速壮大数字经济能级。二是加强培育孵化,助力数字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一方面,要引大育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行业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联盟、技术论坛、联合开发等方式,在技术攻关、品牌渠道、资源融通等方面链接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度和协同性的中小微数字企业,形成头部牵引、衔接紧密、整体协同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另一方面,要助小成大。围绕产业生态开展招商和服务,引导各部门、街道、园区和相关国企切实提升精细化企业服务水平,强化“投行”思维、积极搭建平台、做好资源对接,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速培育孵化数字经济高成长企业。
3.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政策统筹、要素支撑、营商举措等方面进一步握指成拳、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一是政策支持要同向发力。围绕重点产业链,强化政策统筹和部门协同,加快完善产业链“一链一策”。二是要素支撑要精准有力。加强产业人才、空间载体、金融服务等要素支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人才保障方面,率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试点,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数字企业“引育留用”高水平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在空间载体方面,加大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和低效用地转型力度,全面加快滨江整体开发进程。在金融服务方面,加快出台新一轮科创金融政策,促进金融机构与数字企业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为数字企业融资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三是营商举措要释放活力。进一步突出产业导向,以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研究制订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以企业感受度、满意度为导向,聚焦服务数字企业商业模式探索、业务版块拓展等方面,推动监管服务方式创新,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增蓄动能。
2025年,杨浦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大学+大厂”特色优势,着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全面打响“杨数浦”品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杨浦区科技经济委员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要求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号召凝心聚力投身改革、努力交出改革新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届区委九次全会指出,要紧扣强化创新策源这个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重点,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杨浦区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创新“四力”,奋力书写“三篇大文章”,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为抓手,持之以恒细化施工图、更高质量转化实景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创新策源成效初显。集聚了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机构。2023年,全区研发(R&D)投入强度为4.83%,位列中心城区第二,全市第四。区域主要高校合计发表CNS发文数59篇(2024年1-11月)。二是创新动能不断积蓄。集聚了美团、抖音、B站、京东达达、小红书科技等营收过百亿的超级头部企业,以复旦微电子、新思科技、德吾信息、千寻位置、商米科技、上海联通、中移信息为代表的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数量超过30家。企业分布在电商零售、在线文娱、云原生、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智能科技、工业设计等领域。形成头部企业引领,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阵企业集群。杨浦“在线新经济”入选上海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1月营收同比增长13.6%,排名全市第四;规模达到2,908亿元,排名全市第二,约占全市五分之一、中心城区三分之一。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90家,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汉海信息、哔哩哔哩、矩智原力入围2024上海软信业“双百”企业[1]前十榜单。三是创新生态蓬勃生长。全区拥有20家科技园区,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个,占全市总数的一半。张江杨浦园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能级,在张江“一区22园”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梯队。全市首发《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长阳秀带”成为上海市首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成为上海首批数字化转型市级示范区。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一是实施创新策源力跃升行动。深化区校合作机制,制订《关于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统筹领导区校联动工作。举办“城市的大学 大学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暨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揭牌签约仪式,与复旦大学、上海城投共同推进“湾谷-未来谷创新中心”建设。与同济大学共同推进同济数字城市研究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推动华为云与同济数字城市研究院共建灵境场景创新中心。二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成立区委创新发展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审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相关举措。组织举办高校、智库、市级部门三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从承接一体化改革落地、赋能产业发展、形成示范样板出发,聚焦强化策源能力、培育领军企业、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开放体系、探索评价指标等方面,研究杨浦区承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试点改革事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软”机制与重点产业发展的“硬”需求场景有机结合、互动互促。三是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布局。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运营,来自全球50余名科学家陆续加盟,启动复杂疾病发生的网络拓扑解析、机场区域复杂气象仿真系统高精度数值方法等9个项目研究。与同济大学、大陆集团建设创新联合体,共同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进行技术成果产业化探索。四是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及科研团队成果数据库。上海技术交易所成交金额191.32亿元、同比增长64.7%,全区PCT专利申请量253件、同比增长62%、排名全市第三。8家创新龙头企业与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联合建立企业创新中心。
(二)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让创新从“创造力”转化“生产力”
一是坚持“抓大产业”。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分工。前瞻布局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推进杨数浦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二是坚持“大抓产业”。实施“金融+”赋能,发挥杨浦作为全市首批集聚区先行优势,制订《杨浦区关于促进科创金融发展的若干措施》,探索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股权投资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探索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雁阵”培育计划和科技领军企业矩阵培育计划,建立杨浦区科技企业创新顾问制度。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研究未来产业赛道,制定发布《杨浦区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产业新政策,支持长阳创谷打造低空经济孵化器,揭牌“长阳创谷低空经济产学研基地”。协调推动美团陆续开通3条无人机配送航线,覆盖商圈、公园、园区等场景。
(三)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让创新从“施工图”蝶变“实景图”
一是载体能级不断升级。推动启迪之星聚焦在线新经济打造市级高质量孵化器。杨浦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2024年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绩效评价中优秀率、优良率全市第一。二是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强化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首站”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园承接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三是提升金融赋能功能。入选全市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制定《杨浦区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方案》,营造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制订新一轮促进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优化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四是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推动双创券扩容扩圈,新增安徽滁州市加入双创券通用通兑范围。支持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建设,依托港中大生命健康、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等优势学科及领域,推动其优质科研项目在杨浦转化落地。与湾区委员会深化合作,积极推动区政府与其续签新三年(第六轮)谅解备忘录。加强海外高校创新联动,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2024火炬科研路演上海站活动。高标准推进巴西中心和北欧创新中心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杨浦区科技创新工作将积极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立足杨浦教育资源、科技企业、创新人才集中的资源禀赋,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充分领悟“三篇大文章”要求,推进实施“四大行动”,奋力在杨浦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是聚焦全域创新,推动创新发展协同一体。提升创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契机,发挥杨浦“大学+大厂”集聚优势,谋划建设“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在杨浦全域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新一轮区校合作。实施区领导定点联系高校制度,建立健全区校合作项目对接机制,与高校互派干部交流锻炼。打造区校企创新沙龙品牌,加强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动,共同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推动大学科技园能级提升。鼓励和支持大学科技园从主体责任、核心定位、能级提升、体制改革等方面落实改革要求,编制建设方案,提升大学科技园服务能级。修订大学科技园考核方案,加强科研项目转化、企业孵化成长等指标考核。
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推动创新效能加快提升。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打造具有“资源汇聚、创业友好、链条孵化、信息对接、人才培育”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区级新型研发机构可行性研究,以期推动形成集创新资源、技术需求和研发载体、人才培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提质发展。探索“一平台一对策”支持举措,形成从关键技术到工程化、产业化一体支撑。支持复旦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上理工医工交叉平台、港中大上海中心建设。加快培育高质量孵化器。瞄准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方向,强化孵化器梯度培育,支持启迪之星在线新经济、海桐研究院未来产业、上理工高端医疗装备等高质量孵化器建设。
三是壮大创新产业,构建创新发展立体格局。强化主导产业的引领作用。深入分析产业技术演进趋势,发挥“市区协同”机制,推进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强化“长阳秀带”特色产业园功能,支持项目落地,引育创新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经营规模,加大对高价值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技术方向先进、能够形成核心技术产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涌现更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瞻谋划,主动布局具身智能、类脑智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园,吸引一批类脑智能企业和平台集聚杨浦,培育扶持根植于杨浦的科技领军企业。
四是强化金融赋能,营造创新生态良好氛围。落实《杨浦区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方案》,打造“南北呼应、错位发展”的科技金融集聚区及高校金融创新区。优化我区股权投资机构“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环节服务,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在种子、天使、成长等不同阶段形成基金投资矩阵,构建科技金融产业链新优势。推动新一轮促进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探索设立“拨投贷”联动项目,采用“市场投资+政府资助+机构贷款”创新模式,在区域内打造“科技成果+认股权”配套金融产品模式。联合财大金融学院、科创银行、大学生基金会等机构,探索建设科技金融实验室,研究区域科技金融政策,分析区域投融资事件和数据,定期发布相关指数、首单首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丰富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和服务,形成全链条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
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
(杨浦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
今年杨浦全面打响城市更新三大战役,坚持把群众宜居安居作为首要目标,全力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持续增进住房民生福祉,不断创造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图景。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聚力攻坚住房民生最短板,小梁薄板改造圆满收官
1.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根据区委“打赢小梁薄板收官战”的部署,在去年取得领跑优势的基础上,今年3个项目再度交出100%答卷,比全市要求提前三年完成小梁薄板改造任务,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率全市第一,共约1.9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59户。大板房首创“原址回搬+异地置换+货币补偿”多元安置、“历年增量房源+征收剩余房源”统筹使用的改造模式,签约首日即100%生效,并在100%搬迁后完成40户协议置换居民抽号选房;凤城三村130号甲乙丙丁项目3日完成3个100%,刷新全市最快记录;黄兴路1039弄积极探索“成套改造+美丽家园”跨项目统筹实施,带动整小区面貌焕新,实现征询、签约、搬迁100%。此外,去年已生效的全市体量最大的凤南一村及体量第三的东郸小区、大板房项目今年均已开工。
2.顶层设计强化硬支撑。继续夯实政府统筹、条块协作、部门共管的“一部一办一组”三级工作机制,由区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实施双周推进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整合有利资源,同向破题推进。继续创新探索完善“政策工具包”,结合项目具体工作推进,完善各环节实施流程。细化户口、税收减免、不动产登记三张“白名单”实施路径,打通征收安置房成套改造使用路径,通过数治赋能实现与税收征管、房产交易市级系统信息共享,打通协议置换政策技术壁垒,最大程度保障居民利益。创新探索区域旧住房成套改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获评2024上海市城市更新优秀示范项目和科技进步奖数字化组一等奖。
3.汇聚民智形成最优解。坚持党建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营造“为我改”到“我要改”的浓厚范围。传承杨浦旧改“四清”工作法成功经验,结合项目实际形成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性社区治理格局,改造方案在充分听取民愿、吸收民意的基础上,用“最优解”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基层联络点与杨浦首创“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作用,有效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渠道,为项目推进出谋划策,为区域品质提升献智献力。
(二)聚力绘好幸福宜居实景图,美丽家园建设集成焕新
1.高标准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坚持把老旧住房修缮作为回应群众安居宜居新期盼的重要抓手,把改造内容与民生所需、民心所盼紧密结合,量身定做形成“一小区一方案”,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小区,切实提升改造显示度和群众满意度,完成区政府实事项目100万平方米“美丽家园”建设任务。重点聚焦小区急难愁短板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向往,聚焦营造绿色生态、适老宜居环境、提升小区安全韧性,打造邯郸路50弄、明丰苑等美丽家园“幸福样板”。
2.高水平推动美丽家园提质。一是绘制顶层设计“一张图”。按照新一轮“美丽家园”提质战工作要求,坚持集成修缮焕新、功能复合提质的工作思路,建立形成从全区“美丽家园”住宅修缮工作方案、设计导则、实施细则到街道片区实施方案1+1+1+N更新工作体系,创新建立片区整体方案、具体项目方案两级评审制度,由各街道制定以“美丽家园”住房修缮为核心,联动“美丽街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微更新”等专项任务集成、多重要素叠加的片区化修缮方案蓝图,通过区级层面片区修缮评审征询,条块联动、多方参与、专家把脉为“美丽家园”高效集成、共同布局助力提质。二是凝聚自治共治“一股力”。坚持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绘制小区整体画像,形成群众认可的修缮清单。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提前参与方案评审建言献策,社区规划师深度参与把控方案设计,助推“美丽家园”“施工图”高质量落地为幸福宜居“实景图”。三是建立项目管理“一条链”。编制《杨浦区“美丽家园”住宅修缮项目实施细则》,优化制定项目启动及建设流程图,聚焦项目申报、征询、设计、开工、施工、竣工全周期各环节做好源头把控、规范督导。分层分类组织各街道、社区规划师及“美丽家园”建设相关设计、实施、监理单位开展10余场培训会,高效指导各街道住房修缮工作开展和项目实施建设,压实各环节工作责任。
二、当前存在问题
旧住房成套改造条件受限,改造方案设计难度大。剩余不成套旧住房项目多为零星楼幢,自身改造条件差、方案设计受限极大。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杨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共建和谐美丽家园、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要求,聚焦杨浦三篇大文章,锚定宜居安居首要目标,持续加快“两旧一村”改造和“美丽家园”建设,高质量打造与杨浦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相匹配的幸福宜居新样板。
(一)乘势而上再突破,打开“两旧一村”改造新局面
1.示范引领,加快已生效项目推进速度。推动建设“加速跑”。指导实施单位加快推进黄兴路1039弄项目前期建设流程办理,尽快开工建设。加快东郸、凤南、大板房顶目建设进度,加快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严把施工“质量关”。指导实施单位以高品质、现代化为目标,综合运用低碳环保的新材料新工艺,以绿色低碳智慧“有机生命体”、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共同体”、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综合体”为目标,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未来社区”。
2.科学谋划,做好新启动项目谋篇布局。在小梁薄板改造全面收官的基础上,充分汲取成功项目经验,扩大先行领跑优势。根据剩余项目房屋自身条件,针对有条件拆除重建的项目、部分历史遗留项目、可结合其他城市更新计划的非成套房屋,“量身定制”多元改造方案,分类施策加强项目推进,以旧住房成套改造为契机带动区域整体功能提升。
(二)内外兼修提质效,打造杨浦幸福宜居新样板
1.聚焦补短提质,抓实工作精度。面对老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存量问题和居民美好生活期盼增量课题,聚焦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导向,按照“内外兼修”要求,通过一小区一方案,统筹考虑为老服务、儿童友好、安全韧性、人文特色等多功能复合,把“诉求清单”变为“修缮清单”,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更强韧性、更广内涵“美丽家园”建设,真正做到百姓更满意、品质更高标、城区更美好。
2.聚焦自治共治,做实民生厚度。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始终,让居民参与社区旧貌换新颜全过程、各环节,成为小区改造的设计者、建设者、受益者。在小区环境硬改造赋能社区治理软实力同步提升的过程中,讲好“人民建”和“为人民”有机融合的社区善治故事。
3.聚焦要素集成,提升项目显示度。坚持片区修缮、集成焕新,通过“美丽家园”联动“美丽街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同步结合绿色社区、加装电梯、海绵城市、智能充电设施、安防设施补短等专项工作,形成项目化集成、片区化改造、整体化提质的“涟漪效应”,打造更多“美丽家园”幸福新样板。
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
(杨浦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杨浦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奋力推进“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振作杨浦一股劲”重要部署,聚焦“1+2+3+4”产业体系发展布局,有力有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一、发挥平台机制作用,统筹推动城市更新
杨浦区围绕“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城市更新战略,按照始终把人民宜居安居作为城市更新的首要目标,始终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城市更新的鲜明取向,始终把共建共治共享作为城市更新的基本路径的价值导向,不断以更高站位、更强合力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区城市更新机制体制持续深化。一是加快完善“市-区-街镇-居村”城市更新工作体系,落实“1+6+12”城市更新协调推进机制,即1个区级统筹协调平台(区更新办)、6个专项行动推进平台(各专项行动牵头单位)、12个街道城市更新协调推进平台。进一步推动街道居村层面建立相应的城市更新常态化议事制度,并在更新规划、建设、运维、共享共治等全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要求。二是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工作,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和城市更新项目提出、方案优化、计划安排、政策标准优化的依据,城市体检工作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生命周期,成为持续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三是持续推动“六新”行动重点任务项目化管理。实行动态申报、滚动更新机制,建立并持续挖掘城市更新项目库,围绕城市更新“六新”行动,在全市创新制定“3+1”清单制(机制清单、顽症清单、亮点清单、保障考评清单),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推动可持续城市更新各项任务落地。四是发挥城市更新平台的展示宣传和示范引领作用。在2024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上,杨浦区作为最大主宾区,围绕“1+5+6”即一个主轴(宁国路-黄兴路-淞沪路),五个板块(杨浦滨江、大创谷、五角场、大创智、新江湾城),“六新”行动(点亮新域、美好新居、品质新景、焕活新筑、迭代新产、再造新业)全方位展示城市更新成果。会上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杨浦的228街坊案例入选(全国入选6个,上海入选2个),该手册已成为各国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成果和分享经验的重要平台。
二、提升宜居安全韧性,分类实施城市更新
杨浦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按分类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统筹推进区域更新,打造城市更新标杆。形成杨浦区2024年度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报告,推进黄浦江滨江中北段更新单元(杨浦部分)、江湾-五角场商务楼宇更新试点单元;开展黄浦江滨江中北段地区更新发展专项规划编制,高站位擘画战略蓝图,高标推进滨江中北段总体城市设计,聚焦复兴岛、大电气等关键要素和重要片区,深化复兴岛运河岸线研究;围绕重点,持续开展环高校国际创新人文社区城市更新规划研究(环上财、环上理工、环上体大),推动复旦国际创新人文社区(邯郸路以南)、平凉路街道人民城市实践街区(科学家社区周边)建设。打好“三大战役”,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区旧住房成套改造2024年完成1.9万平方米,圆满实现小梁薄板收官;加快存量旧改征收基地收尾;“美丽家园”建设高标推进,100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全部竣工,电梯加装完成333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提质增效,保利综合文体中心等一批“人民坊”项目开放,“环同济”党群服务中心、油酷艺术公园亮点频现。公共空间改造提速增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轨道交通20号线、北横通道、军工路快速路、隆昌路越江隧道、三门路-国顺东路电力隧道、初雨调蓄池等重大工程建设,其他区属道路工程建设年内开工4条、完工5条;完成约1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完成全区所有排水管道检测,2024年年底前完成三四级结构性缺陷整治;完成虬江、小吉浦等重点河道全河段疏浚,累计疏浚长度约12公里;推进新江湾城国际社区水上运动中心建设,打造生态文旅休闲新地标、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样板地、生态清洁小流域提升建设示范项目;开展精品道路、精品区域建设,年内完成5条精品道路和复旦大学南片区慢行精品区建设;完成6个慢行交通提升民心工程项目、3个公交适老化改造和6个缓拥堵交通改善项目。深挖历史遗存内涵价值,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制定《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构建精准保护标准化体系、文物高水平活化利用体系以及“生活秀带”活力开放体系,落实规划保护、内涵挖掘、重点项目、现代治理、活态传播五张重点清单并细化分解为52项主要任务以及24项重点项目。加速多元新业态环境焕新,持续推动商业商务活力再造。杨浦区创建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区;持续推进悠迈生活广场升级改造、大润发长阳店升级改造、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持续推进上海三明大厦等更新改造项目,完成丘成桐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建设,通过沉浸式、数字化、年轻态的城市更新策略,不断营造全区商业商务更新改造新活力。
三、持续建新创新感新,开启2025年新篇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杨浦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学习贯彻《关于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保“十四五”既定任务目标完成,推进城市可持续更新“六新”行动,通过“建”新、“创”新、“感”新,持续提升城区建设环境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建”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力。一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越江隧道、电力隧道、调蓄池等重大工程建设。二是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研究推进虬江箱涵开盖工程,配合推进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以改善虬江泵站放江污染;研究并启动小吉浦综合治理方案;推进全区雨污混接普查与改造,完成重点问题区域内各行业、各地块雨污混接整改;持续开展内河河道轮疏和防汛墙轮修,新江湾城水系及两侧河岸“微更新”、经三河等水环境提升;基本完成二级及以上排水管道结构性损坏修复;启动排水管道提标改造;实施国和、五角场泵站截流管工程等。
(二)“创”新,探索城市建设和治理新样本。一是进一步健全发挥“1+6+12”城市更新推进机制作用,滚动推进“区域更新”项目入库和实施,争取用好用足政策;“3+1”清单机制结合15分钟生活圈,协同提升城市更新的区域化、集约化以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协调推进《杨浦区“内部道路”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落地,通过共建共治达到“五保”“二勤”等基本标准。二是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修复质量。升级修订《杨浦区城市道路掘路修复实施办法》(试行),加强管线权属单位、道路修复单位管理力度。建立掘路项目“一路一档”制度,进一步夯实相关单位企业主体责任。三是进一步拓展“四长联动”水环境治理机制。强化排水泵站河长运行调度监管,街道河长日常巡河监督,泵闸河长对水资源调度的把控,以及养护单位河长对设施维护与应急响应的快速响应,并进一步拓展民间河长作用,全民共治共同推动水环境提质见效。四是创新惠企政策服务场景,打造定制化、套餐化、模块化的涉企服务“一类事”场景,一站式提供政策推荐、咨询、解读、申报等政策服务,针对科技园区和重点企业开展宣贯培训,扩大建筑师负责制试点范围。五是贯彻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全区建设领域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聚焦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BIM+等重点举措。
(三)“感”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围绕重点,持续推动环高校国际创新人文社区城市更新。推动复旦国际创新人文社区(邯郸路以南)、平凉路街道人民城市实践街区(科学家社区周边)建设。在复旦大学南片慢行精品区创建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周边精品道路建设。二是推进滨江区域交通策略研究,加快推动道路连通、公交设施补短板、静态交通和交通组织优化,加快滨江区域公交枢纽和首末站建设,研究推进滨江穿梭巴士,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三是城区环境品质再提升。结合道路改扩建、美丽街区建设等,统筹推进架空线入地,打造系列精品道路和慢行精品区。实施慢行交通提升民心工程,落实人行道整治专项、公交车站彩铺专项、公交废弃电杆拔杆专项、桥梁路灯改造等。四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杨浦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全过程管控和推动各类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25年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达到40%以上,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感受度。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杨浦区民政局)
杨浦民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杨浦“三篇大文章”,持续深耕民政“幸福养老”“温暖救助”“活力治理”“美好事务”四大品牌,奋力一跳、积极作为,努力绘就新时代杨浦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保基本广覆盖,完善“幸福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推进“暖‘杨’惠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惠生活、惠助餐、惠服务、惠能力”四大项目,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幸福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增量提质,圆满完成6项民心工程及14项实事项目。新增养老床位335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5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社区助餐服务场所10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30家、中级及以上养老护理员666名。社区养老设施面积达到每千名常住人口68.34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指标。二是融合破圈,优化扩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全面强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实体阵地作用。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设置家庭照护床位700张,实现老年人在家享受“类机构”专业照护服务。举办杨浦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博览会、杨浦区银发经济消费节等活动。三是整体布局,构建便捷优质高效为老助餐模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杨浦区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增社区长者食堂完成率全市第一,日均供餐量达到1.72万客。杨浦区6家社区长者食堂上榜全市“2024年度社区长者食堂优秀名单”。成立首批“食惠杨浦”老年助餐服务联盟。四是创设机制,把握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新机遇。会同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举办“上海市养老陪诊服务上线暨杨浦区陪诊服务联盟成立启动仪式”。出台本市首个聚焦陪诊服务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培育杨浦区陪诊师队伍的实施意见》,打造规范化陪诊服务“杨浦样本”。举办首届陪诊师培训,128人获得证书,成为杨浦自主培养的首批陪诊师。五是人才为先,锻造过硬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与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美团及中国银行杨浦支行分别签订党建联建协议。组织开展“复旦—杨浦”养老机构院长高级研修班。开展养老职业技能竞赛和培训,区社会福利院2名同志在市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胜奖。深化政校合作“开门引才”机制,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及江西省民政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二)兜底线提亮点,推动“温暖救助”提质增效
坚持“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总体思路,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安全网”。一是固本强基,兜牢社会救助“民生线”。累计救助帮扶56.85万人次,救助金额5.08亿元。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工作,共救助流浪乞讨露宿街头人员507人次。二是双向发力,扩大救助帮扶“朋友圈”。加强部门协同,召开“杨浦区精准救助共同体”季度工作例会,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等领域形成合力。强化政社联动,凝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市民综合帮扶1111人次,帮扶金额323.39万元。三是典型引路,打造民生保障“示范田”。评选社会救助“十佳”优秀案例,开展社会救助“我有好课”内训师暨第二届“金牌温暖救助顾问”选树决赛。我区3位社区救助顾问被授予“上海市金牌社区救助顾问”荣誉称号。四是凝聚合力,织密特殊儿童“关爱网”。强化区级顶层设计,制定《杨浦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关于加强本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本区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更好保障本区困境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五是开拓创新,构建“让爱的暖流在杨浦大地上涌动”大慈善格局。举办杨浦区第三十届“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发布杨浦“慈善+”大联盟倡议书。江浦路街道“家庭支持中心”项目入选市“慈善+”项目。
(三)抓规范促发展,激发“活力治理”创新动能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培育扶持,促进规范发展,推动社会组织在杨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履行责任、积极作为。一是党建引领,提升登记审批效能。严格贯彻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机制。完成社会组织成立登记14家、注销26家,变更、有效期延续、章程核准等事项529次,全区共有社会组织856家。支持上海杨浦国际商会、上海市杨浦区科创促进会、上海市杨浦滨江海角产业创新促进中心、上海杨浦区赋彩敦煌当代美术馆等一批助力本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组织成立。二是培育扶持,凸显社会组织特色。实施开办补贴、房租补贴等“一揽子”政策,扶持区内社会组织发展。4个项目获得2024年上海市社会组织品牌项目。1个项目获2024年(第六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社会组织创新赛道银奖、1家社会组织获得公益创新创业潜力奖,区民政局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三是激发动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市民政局所列的社会组织协商三个试点区之一,开展“我为杨浦创新发展献一计”系列座谈会,征集社会组织助力杨浦经济社会发展“金点子”。在五角场万达广场开展商圈夜市社会组织招聘活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与交流,15家社会组织通过“秀带”咖啡、物品义卖、书籍捐赠、乡土文化创变营等形式,助力对口帮扶工作纵深发展。
规范专项行政管理,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为社会公共服务增添民政亮色。一是启用婚登新址,提亮婚姻文化品牌特色。举办“百年杨浦·百年好合”集体婚礼暨杨浦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改建启用仪式,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杨浦特色、文化特质的“沉浸式”婚姻登记为民服务新地标。发挥“老杨树”榜样引领作用,成立“携爱同行”“五老”工作室,组建“五老”幸福婚姻导师团。建立“幸好遇见你”抖音杨浦婚登志愿者服务基地,推进婚姻家庭服务进园区。二是快速响应部署,优化“公民身故一件事”服务。启动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加大对“公民身故一件事”殡仪服务网办流程的宣传,进一步提升殡葬惠民利民水平。三是强化手段创新,推进残疾人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在杨浦区汇晨长白老年福利院设置“老养残”照护单元,推进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机构建设。四是加强业务指导,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远程虚拟窗口延伸服务指导工作。组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个人选拔赛。2名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同志被选拔为市级培训师。五是把握源头管理,全面做好行政区划工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对界线复杂区域、跨线建筑等进行实地踏勘。完成国家地名信息库行政区划类数据质量专项复核工作。
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加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融合优化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幸福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满足老年人相亲相熟、就近就便、可居家可机构的多元化养老需求。一是抓“协同”,坚持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老龄工作。准确把握老龄工作特点规律,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全生命周期养老服务转变,向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二是抓“体系”,纵深推进“暖‘杨’惠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惠体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增强政策供给的广度、精度和深度,开展对家庭照护床位规范发展实施方案的研究制定;惠阵地实体化运作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惠融合打造多业态融合服务场景,延伸融合健康支撑、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生活场景,让老年人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惠能力依托“头雁引领”“夯基育苗”“社会赋能”开展赋能培训,提升从业能力。三是抓“供给”,加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以民心工程、实事项目为抓手,持续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食堂、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等设施建设,持续优化“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设施建设布局。四是抓“首创”,深入探索“医养结合”发展路径。发挥杨浦区陪诊服务联盟先行探路作用,优化老年人就医陪诊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服务+医疗资源+技能培训+慈善扶助+行业指导”全周期发展链条。五是抓“效益”,协同推进事业产业“双促进”。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职责定位,升级“幸福云”,打造“适老”数字化养老服务新场景,有序引导市场推广养老科技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鼓励社会各界面向低龄活力长者开发“迷你工作”。六是抓“监管”,有力保障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推进联合监管、安全督导、消防安全行业达标示范创建等工作,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片区专管员制度,形成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养老服务行业能力水平提档升级。
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提高制度可及性,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夯实社会救助监督指导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以救助领域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牵引,坚持日常培训和常态检查“双轮驱动”,锻造“一岗全能”救助队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打通惠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创新服务类救助体系。发挥好“家庭支持中心”服务赋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模式转变,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需求。三是构建政府救助和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慈善工作例会机制,坚持“救”“助”结合、“帮”“扶”并重,优化社区慈善资源配置,促进供需适配,构筑“让爱的暖流在杨浦大地上涌动”慈善大格局。四是优化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逐步拓展困境儿童、孤独症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儿童服务内容,积极落实关爱服务和常态摸排工作;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养护机构建设,补齐设施短板,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三)立足“益之远者”,以更优的机制放大“活力治理”支撑功能
以首抓政治统领作为社会组织领域改革主要任务,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重要功能加速释放。一是打破路径依赖。细化扶持激励政策,实现登记流程优化、培育服务提升。发挥好区社会组织(公益)总部基地高位统筹作用,深化杨浦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公益创投大赛等培育举措,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布局,指导社会组织强化项目设计、平台搭建、资源筹集、品牌推广四大功能。二是推动多点发力。树牢“党委政府抓什么,社会组织就服务什么;人民群众缺什么,社会组织就补位什么”的理念,发挥社会组织协商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既能在“五个中心”建设、对口帮扶等国家战略中凸显功能,又能在创新基层治理中起到资源支撑、服务赋能、民生保障等作用。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健全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综合监管体制,将风险防范摆在突出位置,做实“年度检查+规范化建设评估”,完善预警网络建设,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局面。
(四)紧扣“民之盼者”,以更广的思路优化“美好事务”服务供给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事务执行上做到政策刚性与工作柔性有机结合,进一步办好群众“甜蜜事”“烦心事”“身后事”。一是不断深化“百年杨浦·百年好合”婚姻文化内涵,启动涉外婚姻办理,树立婚姻登记为民服务新标杆。二是持续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区划地名管理水平,努力推动公共事务服务能力实现新跨越。三是暖心做好群众“身后事”服务,联合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强化行业自律,倡导文明殡葬。
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区域规划建设
(杨浦区规划资源局)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以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为引领,按照世界级滨水区的建设要求,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杨浦滨江规划建设工作。
(一)以更高站位促进滨江功能跃升
滨江中北段确立规划定位。202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好滨江中北段这一黄浦江边难得的大衣料子的要求,由市级部门牵总,我区会同浦东新区,统筹一江两岸,开展黄浦江滨江中北段更新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确定“创新生态实验场、未来产业领航地、复合功能先导区”的规划定位;形成以复兴岛为核心,以一江两岸蓝绿系统为骨架的复兴单元整体结构和空间意向。复兴岛开启打造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重点实验室。
滨江南段规划品质再提升。按照市级《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的杨浦滨江南段“世界客厅”与“新质秀岸”的总体定位,开展南段核心功能片区规划优化,对标世界先进案例,创新思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多元功能融合新实践。
(二)以更大力度推动土地资源整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杨浦滨江中北段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区两级规资部门、土储中心加强沟通对接,着眼于推进黄浦江滨江中北段地区整体战略谋划和更新转型,依托复兴岛联动“一江两岸”,塑造上海新质发展格局和滨水空间布局,形成了杨浦滨江中北段土地整备初步工作方案。完成滨江中北段民星劳动工具厂等地块和复兴岛地产集团、华谊集团等地块共计7幅、417.9亩土地的收储工作。推进区政府与上汽集团、地产集团签订存量土地资源“四个一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电气集团签订军工路大电气片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合作框架协议。
(三)以更高效率做好土地供应保障
以规划为引领,有序推进杨浦滨江区域土地出让工作。2024年出让5幅滨江区域地块,分别为45街坊风貌住宅地块以及88街坊北、134街坊、142街坊、98街坊商品住宅地块,合计土地面积83191平方米,地上计容建筑面积162062平方米,其中多幅地块溢价率超过15%。这些地块出让,打造高品质宜居社区,有力推进杨浦滨江区域职住平衡。
(四)以更优品质推进规划实施落地
依托滨江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开展大桥东滨江段80公顷地区交通组织、街区一体化、竖向设计等专项研究,编制地区总图和管理手册,聚焦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要素,协调解决系统性问题,细化建设项目实施条件,确保地区开发高水平落实规划目标导向和管控要求。为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合生滨江苑等重点项目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服务,落实交通组织、竖向设计、地下空间等地区系统性要求,衔接市政道路、公共绿地等相邻建设项目,在功能布局、城市景观等方面提升方案设计品质。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规划资源局将紧抓杨浦滨江纳入市级战略的重要机遇,持续聚焦滨江规划编制、土地收储等重点工作,为加快杨浦滨江区域的建设,提供高质量规划资源保障。
(一)规划引领加快滨江功能重塑
复兴岛以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重点实验室开启为契机,按照“数字智能孵化基地”、“设计艺术创作基地”、“人民城市实践基地”的定位,谋划、策划近期及三年发展目标并推进实施。滨江中北段按照“创新生态实验场、未来产业领航地、复合功能先导区”的规划定位,以新规划塑造新格局,支撑优质产业功能实施落地。滨江南段在黄浦江沿岸总体定位下,深化核心功能板块规划优化研究,提升居住、办公、文体、商娱等多元功能混合度。
(二)加大低效用地收储更新力度
抓住本市加快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的契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统领下的土地储备新机制,用好市区联合土地整备机制,重点围绕滨江中北段和复兴岛低效产业用地,按照区域规划实施和产业发展要求,加强收储协商沟通,加快土地储备和清退工作,提高土地储供联动效率。持续推进“四个一批”专项行动,计划与百联集团、华谊集团签订“四个一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坚持规划实施引导,质量绩效导向,持续开展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和分类处置工作,以更大力度推动滨江中北段存量低效产业用地转型提质。
(三)打造最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杨浦
全链条做好规划资源服务保障,为各类重大工程、民心工程、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专业高效暖心服务。科学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时序,做好土地资源的供应保障。对开发企业全力做好政策宣传和专业服务,用心用情帮助企业拿地后早开工,早建成交付,早出功能形象。全面开通不动产登记“快车道”,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推进房屋登记、交易、缴税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支撑更多材料免于提交。以“最佳合伙人”的姿态吸引企业坚定投资和深耕杨浦的信心。
扎实做好稳就业促创业工作
(杨浦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一、2024年工作情况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稳就业促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全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深入贯彻就业优先导向
1.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依托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议,研判就业形势、部署年度重点工作,科学分解下达各项促进就业计划目标,研究解决工作难点重点问题,动员全区各部门、各单位上下同向发力,党政齐抓共管,街道比学赶超,全力以赴稳就业、保用工、促发展。接受区人大对本区贯彻落实《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
2.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发挥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大学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一次性扩岗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激励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人员等,促进重点人群就业。3.密集开展招聘活动。启动“‘职’引未来 乐业杨浦”2024年春季促进就业“八大专项服务”,高频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与区科委、区商务委、区投促办、团区委等部门以及高校科技园区、众创空间等多方合作,共同挖掘就业岗位潜力,盘活岗位资源。截至11月底,举办校园系列、社区系列和商圈夜市系列等各类招聘活动170场,7500余人次达成意向录用。
(二)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1.夯实服务载体建设。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统筹利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睦邻中心、创业园区等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建成15个社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并通过市级验收。建成全市首个商圈“就业服务+劳动维权”站点,长白228乐业空间、江浦汇·宝地乐业空间入选上海市首批20个“15分钟就业服务圈”特色就业服务站点。建设线下零工服务专区,定向组织零工面试洽谈会,定期排摸企业资源充实零工岗位库,实现零工岗位“即时快招”。
2.护航重点群体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十个“一”就业服务,深化大学生“实训-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机制。聚焦区重点产业扩容实习见习基地,新吸纳商米科技等46家优质企业成为大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同比增加95%,截至11月底,实习基地企业达100家,见习单位达100家,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扎实基础。优化求职能力实训营,加强定向配岗、街校联动、服务下沉,实现“求职实训+技能提升+实习就业”一营贯通,累计在高校、社区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营18个,实训385人,实习就业率近50%。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在校园系列招聘会上配套职业指导服务,组织上海市就业创业服务专家、杨浦乐业导师团、区首席职业指导师团队,为高校学子提供专题讲座、简历门诊等服务。在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竞赛全国赛中,《链式就业服务——从“校园人”成为“职场人”》荣获全国优秀就业服务案例二等奖,《深耕大学生“实训-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搭建毕业生与企业双赢平台》荣获全国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二等奖。
3.深化对口劳务协作。加强沪滇劳务对接,针对春节后就业市场供需两旺特征,通过“包机+包车”将120名云南丽江、香格里拉农村劳动力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携市区相关部门、企业赴丽江三县、香格里拉“千里送岗”,60余家上海、丽江企业提供1200余个岗位,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截至11月底,与三明市联合发布40家企业125个岗位,深入推动合作交流。
(三)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潜力
1.提高创业服务质效。落实人社部“贷你创业”助力行动,依托融资专员队伍,组建排摸服务网络。实施“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聚焦青年大学生等重点群体,与复旦、同济、体院等高校共同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班7个,开班数位列全市第二,全市首创将市人社政策引入企业模拟经营,形成马兰花培训杨浦特色。在上海市首届马兰花创业培训讲师大赛中,区就促进中心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优秀组织奖,推选的2个案例和2名讲师获奖。深化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开展专家主题活动、项目评审、专家咨询、新苗结对、企业走访等线上、线下专项服务,截至11月底,结对新苗项目24个,累计服务创业者6000余人次,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杨浦分团荣获2022-2023年度“优秀分团”称号。组织实施人社部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杨浦区赛,推选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2个,获奖项目1个。
2.强化实训基地创新策源力。推进实训基地实验试制平台功能提升,完成共享共建项目立体试制、云印平面、虚拟演播区改造并投入试运行,累计提供试制服务近6100次。完成4号楼原运维机构及孵化企业的到期清退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新运维机构。截至11月底,实训基地新入驻创业组织390家,在驻创业组织280家,带动就业1200余人。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人社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立足主责主业,落实落细各项民生保障任务,为开拓就业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一)持续扩大就业总量
贯彻落实《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深化岗位信息归集共享制度,与区内各委办局、科技园区及优质人力资源企业合作,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盘活岗位资源。走访重点企业排摸缺工情况,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岗位,适时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岗位对接会和专场面试会。有序推进全年招聘计划,着重加强招聘会岗位募集阶段的需求匹配,提升招聘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等市区政策,引导用人主体吸纳重点就业群体,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总量。
(二)赋能重点群体就业
深耕大学生“实习-实训-见习-就业”链式服务,大幅扩容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推动校企深度交流合作,重点聚焦数字经济、创意设计等领域,探索开展以“市场需求”和“学科建设”相融合的项目化实习实践活动。持续开设求职能力实训营,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社区失业青年、在校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一营一策”量身打造求职能力训练课程,力促参训学员实现就业。开展新一轮地区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排摸,加大动态调查频次和密度,分级分类落实就业帮扶。
(三)促进服务提质增效
持续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建设,鼓励各站点深度挖掘整合就业资源,结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开展细分化、特色化就业服务,打造特色示范站点,探索“15分钟就业服务圈”高校站点建设。以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为抓手,探索“高校+园区+街道”联动开班形式,做好优秀学员、优秀项目的跟踪服务。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强化三大专家特色工作室建设,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吸附效应。加强实训基地与区域内高校、市区级孵化基地资源联动,推动基地功能迭代升级,提升创服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流动人员档案中心建设,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
(杨浦区数据局)
2024年,区数据局成立以来,坚持以数字中国战略为引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上海市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杨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2024年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情况
(一)加强数字化转型顶层规划
高标准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针对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生活、数字生态等不同领域,组织走访摸底座谈交流,征求政府部门、园区企业、高校机构意见,形成《“十五五”期间杨浦区深入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成果报告。围绕推动区委全会精神落实,从数字化转型总体要求、基础支撑、数字赋能产业、生活、文化、治理以及相关保障措施七个方面加强研究,拟制《上海市杨浦区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初稿)》,加快打造人民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梳理总结城区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举措,申报“发挥区域创新优势 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
依托杨浦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特色,提出打造一个能力底座,构建区、街道两级智治体系,联动政府办公、城市运行、政务服务“三网协同”,创新五大领域的“1235”城市治理数字化总体框架。
(二)加快培育数字化转型生态
针对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数据治理、数据流通利用、数据安全合规等方面需求,启动首席数据专员赋能工程,为72名数据专员实施数据要素培训,帮助企业构建数据生态,助力数字化转型。加快区块链技术赋能创新应用,结合市级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申报,动员产业园区,联系重点企业,积极宣讲区块链政策,对接上链用数需求,梳理出3家潜在链主企业,挖掘出 “区块链+技术交易服务”应用场景和“门店金融普惠贷款” “产品真伪溯源”等未来应用需求。
设立“上海市杨浦区数字经济数据创新实验室”,正加快编制数据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聚焦美团、达达等平台型企业的数据需求,推出低空经济数据应用场景和平台型企业入驻商户数据应用场景两个数据赋能应用创新场景,进一步促进数据共享与开放,带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激发全域数字化转型氛围
打响“杨数浦”数字经济品牌,以论坛沙龙、主题研讨、打卡体验、场景大赛等形式,筹划组织活动,展示数字经济大区形象,繁荣数字化转型氛围,吸引更多数商企业汇聚杨浦。组织“加速发挥‘乘数’效应,赋能智慧‘杨数浦’建设”质汇“杨数浦”主题研讨会,签署区政府与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8名专家入选杨浦区数字经济智库。协办奇安信2024补天白帽黑客大会,与奇安信集团签署《共建高水平数字安全发展屏障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奇安信数据安全总部”,加强城区数字空间安全治理。以全球数商大会为契机,开启杨浦区级专场路演、举办数据流通安全合规主题论坛、启动“杨数浦·数字生活新体验——2024数字城市体验周杨浦行”等活动。
开展首届“杨数浦杯”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创新大赛,聚焦数字经济新业态、数字生活新模式和数字治理新效能三类方向,面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创业团队征集普惠金融、智慧交通、数字养老、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创新场景,遴选出32个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案例,形成杨浦区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池和优秀应用场景库,为杨浦区数字化转型积蓄动能。
(四)重塑政务服务模式流程
推出“小杨”人才服务专区和文化创意产业专题专栏,上线在线新经济行业版本,新增了用户画像特色标签服务41个,输出精准政策推荐239条,企业访问量达71万余次,较去年同比增长28.6%。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事项整合、服务聚合、业务融合的“杨数浦”数字服务超市,服务数据要素企业,共建数据要素生态圈。线上线下同步发布5个业态合规经营指南。上线民生服务255项,年度访问量达7千余万人次,累计访问量1.3亿人次。上线“免申即享”事项47个,提供个人服务近80万人次,企业服务近3.1万个次,累计兑付资金5362万元。完成与浙江义乌、江苏启东、云南丽江“跨省同伴”三地签约,已与“6省20地”实现跨域联动,累计完成1634件跨省远程导办件。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数智优治,深入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
一是优化体制机制,在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工作专班。二是加快打造区域数据能力基座,为区、街道两级联动治理中心升级和5大领域城市运行场景创新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三是围绕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决策五大领域,推动政府办公、城市运行、政务服务“三网协同”,赋能全区的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持、事件处置的数智化城市治理运行平台。
(二)数智助产,助力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十五五”数字化转型规划研究和滨江中北段“智慧子专题”研究,为城区未来数字化转型留足空间。二是实施“数算”“数链”“数脑”三大行动,推动智算、区块链、数字底座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聚焦区块链、量子技术等创新应用,启动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场景成果征集和特定场景需求征集,形成一批重点企业和应用场景储备库。四是数字赋能区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持续开展首席数据专员赋能工程。五是以2025全球数商大会等为契机,举办“杨数浦”系列数据赋能活动,发布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数智惠企,推动数据有效流通开放
一是加强公共数据归集。提升全区统一的大数据资源平台能级,实现应归尽归、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持续深化拓展“杨浦区平台经济型联合数据创新实验室”功能,探索公共数据分类分级、依场景授权开放,助力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为数据运营商,打造世界一流数字平台企业。发挥美团、抖音、京东达达等重点平台型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在低空经济和平台型企业数据验证等场景有效探索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三是指导商米、得物等企业依托“浦江数链”区块链技术,探索开展交易数据和商品流通数据的真实、可溯验证。
(四)数智便民,擦亮“一网通办”金字招牌
将“随申办”杨浦旗舰店打造成标杆场景。一是在已有47个“免申即享”事项和49项“一件事”服务基础上,推出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想进一步优化流程,实现从“高效办成一件事”到“高效办成一件件事”。二是在已推出创业地图、材料银行、“杨数浦”数字服务超市、线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及线上虚拟综窗等一系列全市首创性服务举措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据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进一步打造杨浦首创的“杨小通”、滨江服务码、大学路企业服务码、养老E顾问、首席服务员等一系列品牌应用场景。
(五)数智安全,打造数据安全高地
一是紧绷数据安全这根弦,提升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水平。二是以奇安信等领军企业落户为契机,不断丰富数据安全产业生态,努力打造在全市有影响力的数据安全高地。三是数据赋能安全治理,推进韧性安全城市数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依托城市治理“一张图”,准确绘制安全稳定风险地图,推动风险提前预警、趋势精准研判、隐患及时处置。
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杨浦区卫生健康委)
一、2024年杨浦区卫生健康工作情况
2024年,区卫生健康委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力推改革创新,全力构建杨浦卫生健康“四大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和能级提升。
1.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构建可持续运行的新机制和有序合理的分级诊疗格局。规范特殊药品管理,开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项督查。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提高医疗机构上下级用药衔接的吻合度。市东医院、中医医院对标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完成第一轮自评。
2.医疗联合体系更为紧密。优化医联体绩效考核形式,做好“1+7”、“1+5”医联体建设以及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工作的评价监督。优化“全专协作”的创新模式,区中心医院、区市东医院均开全科门诊,社区医生参与上级医院门诊服务。医联体内区级医院平均每月派遣专家150余人、900余人次下沉社区。
3.中医药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加快区域中医药传承发展,完成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标准化建设。开办12个杨浦区名中医基层工作室。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立项。
(二)夯实基层卫生链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强“功能社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抖音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湾谷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启用。持续推进“三个中心”建设,新建成1家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3家上海市标准化慢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3家社区护理中心,4家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站点和2家社区口腔标准化诊室。
2.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成果显现。着力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和家庭医生服务机制建设,先后推出医学院校附属社区创建、医联体“专家工作室”、全科临床带教轮训机制、药品目录扩容与号源下沉等“系列组合措施”。累计建立“专家工作室”120余个。做足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区累计签约52.11万人,签约覆盖率为43.04%。
3.医疗资源布局有序扩容。控江医院医技综合楼施工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市东医院新江湾城院区完成专项债方案编制。市第一康复医院综合楼完成围护工程施工。大桥社区卫生中心迁建工程结构封顶并结构验收通过。
(三)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方针,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疾控体系更加完善。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完成区疾控中心与区卫生监督所的合并。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组建区、社区两级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采用多对一、多对多的派驻模式对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巡查工作。试点建立“健康副校(园)长”制度,项目列为2024年度杨浦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2.健康服务更加精准。完善儿童早期健康三级服务网络,社区儿早基地全覆盖。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创建,区属21家医疗机构全部通过区级验收。推进青少年眼防和牙防工作,完成托幼机构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儿童青少年屈光筛查监测77021人,眼轴测量19368人。完成口腔健康检查学校101所、学生45224人。
(四)服务城区发展战略,增强健康促进体系
1.健康杨浦建设持续深化。巩固国家卫生区建设成果,推进落实国家卫生区全国暗访问题整改。推进卫生健康街镇建设,对12个街道开展督导评估。在全区开展春季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暨“第36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开展以“预防登革热,从防蚊灭蚊做起”的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启动“健康积分制”试点工作。
2.健康教育网络更为健全。借助“上海健康频道”平台传播优势,增加优质健康科普资源高质量供给,持续提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组织动员区属医疗机构参加第二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多个单位和医务人员获得健康科普荣誉。推进健康促进场所建设,7家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创建。
3.重点人群服务更加深入。全面推进以“生育指导、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为重点的健康家庭建设。依法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发放特别扶助金8854.399万元、独生子女父母年老一次性奖励及伤残死亡一次性补助 374.49万元。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和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打造11个市老年心理关爱点。
二、2025年杨浦区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5年,区卫生健康委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围绕卫生健康“四大体系”建设,打造与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振作杨浦一股劲“三篇大文章”相匹配的高水平人民健康支持体系。
(一)紧扣“重心”,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
1.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编制《杨浦区卫生健康改革和发展“十五五”规划》,明确目标和举措,构筑高水平人民健康支持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形成与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快落实和持续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2.推进医疗医药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杨浦医疗医药产业链的资源聚合能力,促成国内外各级各类医疗健康产业科研机构与本区代表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医药医疗产业扶持相关政策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内积极推行落实,为企业开拓市场、引领前沿提供全方位支持。瞄准医疗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联动各部门,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招商稳商,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医疗机构协同发展。
3.推动公立医院服务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优化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模式,推进公立医院 “双聘”模式下的全科门诊建设,优化“全专协作”的创新模式。建设泛血管医学创新研究院,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救治模式。
4.持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围绕城区改造对居住人口集聚趋势的改变,优化调整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和布局。2025年市东医院新江湾院区新建项目开展基坑施工。启动控江医院辅助楼装修。市第一康复医院综合楼新建项目完成基坑开挖。大桥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工程完工。
5.推进区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构建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开展新一轮“中医阁”建设,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全覆盖。
(二)紧抓“中心”,夯实基层卫生服务网底
1.筑牢社区卫生服务网底。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均衡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合理增加床位设置,因地制宜改善设施设备,促进社区医院和家庭病床服务有序衔接。通过社区卫生综合评价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控,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品质。
2.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社区示范康复中心、社区护理中心、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社区口腔标准化诊室等建设,形成“一中心一特色”品牌。深化“功能园区”健康服务,围绕“服务好经济发展、保障好职业人群健康”的要求,全力推进“湾谷、抖音、长阳创谷”等重点园区健康服务,赋能创新杨浦建设。
(三)紧守“初心”,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做好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持续完善多部门、跨区域、军地互通的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体系完备、机制顺畅、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现代化疾控体系。加强区级传染病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和建设,完善卫生应急物资装备。推进第五轮艾滋病全国示范区工作,做好综合监测及干预。
2.做好精准化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防融合,加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衔接。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建设成果,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以及肿瘤的社区管理工作。夯实儿童早期发展基地特色项目。巩固完善初筛、复筛、干预一体化的儿童孤独症三级预防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健康副校长”制,促进“医教协同”。
(四)紧贴“民心”,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1.深入实施健康杨浦行动。坚持共建共享,推进以提高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城区建设,健全完善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开展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提升行动,组织开展具有杨浦特色的健康科普活动。推进“健康积分制”试点工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居民主动健康,加强自我管理。
2.多措并举做好重点人群服务。加快发展优质的“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健康支持体系。推动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做实老年健康服务,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深入实施老年心理关爱、老年营养改善、老年口腔健康和老年听力健康等行动,持续探索实践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有效模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杨浦区教育局)
2024年,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杨浦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获批上海市第二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勇夺车身修复金牌。
一、今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开发建设高校理论支撑、互联网企业传播效应、红色血脉赓续、民生实践成果汇聚的大中小一体化人民城市思政实践课程体系。成功举办复旦-杨浦“人民城市”建设大思政课整体实验区工作推进会。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馆的建设,构建“预防-辅导-转介”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研发全员导师危机干预微课、《导师寄语指导手册》,开展“心馨关爱指导团进校园”“心理医生进校园”、大型公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宣讲等活动,1000余人次受益。创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编制劳动手册,形成一批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区劳动教育特色校“一校一基地”校基联动典型案例,在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上海赛区)中,获得5银8铜的优异成绩。推进体教、艺教、科教融合,启动“三长两师三顾问”(法治副校长、科学副校长、健康副校长,思政政工师、心理导师,劳动教育顾问、体育顾问、美育顾问)进校园,实施近视防控、体质健康、科学教育等专项行动,组团参加2024年市学生运动会,做强“艺智课程进校园”品牌,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61项,居全市之首。
(二)坚持综改与规划并重,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眼人口变化趋势优化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教育“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项目,上财附幼投入使用、江浦实验学校等7所学校开工,可新增学位5070个。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全面完成高质量幼儿园创建,提前达成公办幼儿园100%建成高质量幼儿园的目标。19所民办园和6所托儿所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95%。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双新”改革,推动形成教学方式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青少年读书行动等一套扩优提质的典型样态。深化紧密型教育集团实践,实施第二轮8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完成市东中学特色高中创建初评,上财附中青年楼“财经素养体验中心”基本建成,10个高中“双新”示范区建设经验案例报送教育部。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建立杨浦区职业教育发展专委会、未来星工匠学院,推动上师附职与上海师范大学、多家知名企业深入合作,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践资源等方面实现贯通。
(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推进科学教育,出台《杨浦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布局科学教育“十个一百”重点行动。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头部高中通过先导课程、步青计划、科技训练营、实验场馆支持、高中生论坛等助力资优生培养。与复旦签署《大中贯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合作备忘录》。推进数字化转型,完成数字基座五大中心基本架构,面向50所试点校开展数字基座应用培训服务。在全区3个学段、19个试验学科、39所试验校深化“三个助手”应用。新增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1所、5所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
(四)坚持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集团统招共育、按需共享的教师招聘制度。推进创智教育高端人才涌动发展项目,依托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师德素养、课程开发与教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学生发展指导素养等胜任力。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开展校园安全、课程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等专项督导,实施学校重点工作阶段评议。完成“双减”攻坚任务,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核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占总数的94.3%,100%完成全区学科类机构“营转非”“备改审”,92家办学学科机构100%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扎实推进基层减负,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形成政策依据清单41条、15条负面清单。推进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制定区域工作方案及白名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校园,制定实施平安校园建设“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预案、信访工作规程与考核办法等,开展安全隐患、消防、交通、电动自行车、房屋安全等专项治理。加强食品采购、食堂卫生、膳食经费和学生餐质量全链条管理,推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依法治教,梳理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82件,形成部门学法、用法、执法工作“三张清单”。完成2项教育重大行政决策,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件、政协委员提案33件,办结率和满意率100%。办好教育民生实事。新增社区“宝宝屋”托额450个,在36所公办幼儿园招59个托班,新增托额1180个,托幼一体占比达92%。为区内100所中小学全覆盖配置AED应急救护设备,开展中小学校教师应急救护培训。
二、存在问题
对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在以下两方面还需继续攻坚克难:一是面对未来人口分布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还不够均衡,扩优提质的任务还需持续发力;二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应用和创新的步伐还要加快,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素养的培育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明年工作计划
2025年,杨浦教育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奋力书写人民城市教育实践新篇章。
一是加快规划编制。以国家、上海《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为契机形成杨浦贯彻落实的近中期行动方案,同步谋划“十五五”教育规划编制。
二是优化布局新资源。组建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工作专班,积极应对人口变化,优化资源布局。平凉社区03F3-01地块规划小学等5所学校开工建设、高质量推进交大附中附属杨浦实验学校等9所学校在建项目、复旦实验中学新建综合楼、松一幼儿园竣工交付使用。
三是强化思政教育。加快“人民城市”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与杨浦生动实践的紧密结合。实施心理健康、体质健康、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美育浸润、近视眼防控等专项行动,落实“三长两师三顾问”进校园制度,引入专业力量,为提升校家社联动育人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拓宽教育发展新赛道。科学教育方面,以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重要抓手一体推进教、科、人发展,联动一批知名高校、科技企业、实践场馆,启动实施“十个一百”重点行动,为每一位杨浦学子筑牢科学素养根基。人工智能方面,成立杨浦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在小初高三个学段布局10所市区级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区内所有小学初中学校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课程。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大学探索“丘班”模式,推动头部高中与大学合作试点贯通实验班。
五是推进提质扩优。持续扩大名校辐射作用,逐步释放交中附属杨浦实验、同济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上师大附属滨江附属初级中学等一批新建优质学校的示范效应,深入开展新建学校与高校及优质资源的合作,以高校和优质资源的品牌带动新建学校高品质发展,激发新建学校办学活力。
六是坚持人才引领。用好教育人才“引、育、留”的特殊政策通道,推进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国优计划”合作,引进优秀教育硕士毕业生。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开馆正式运行,充分发挥中心研究、培训、展示、辐射的功能,组织开展本市及国家级教育教学展示和专题培训活动,培养更多于漪式好老师。
七是加强安全规范治理。紧扣平安校园建设“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从规范硬件建设标准、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加强安全队伍管理、落实隐患闭环整改等方面强化指导。做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常抓不懈,形成常态化,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和学生营养健康。
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
一、2024年工作情况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文化旅游局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三个聚焦”,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项目和中心任务,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杨浦“三篇大文章”。
今年以来,获得7项国家级荣誉,27项市级荣誉。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被国务院正式授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称号。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杨浦片区正式启动。区图书馆入选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笔墨宫坊入选全国非遗先进集体,均获文旅部表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永久自行车等2项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获国家文物局和工信部表彰。“为国而歌”国歌展示馆的思政课获评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榜“全国百强”。围绕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策划推出22个系列324场活动,总曝光量超8000万。新成立杨浦区曲艺家协会。2项案例入选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杨浦滨江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案例入选最佳融合发展案例。推荐杨浦滨江亮相央视首届“中国工业遗迹创新创意盛典”舞台。各级各类媒体对杨浦文化旅游工作报道1519篇,其中央媒市媒报道848篇。
(一)聚焦国家级品牌提升,细化“施工图”
一是深化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制发《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形成三大标志性体系工程,落实五张重点清单并细化分解为52项主要任务以及24项重点项目。举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暨上海杨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工作研讨会,汇聚全国文物保护利用先进地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应对文物事业发展领域的创新挑战。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签订“巩固提升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加强普查数据质量监管,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深化文物安全相关制度,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全年开展文物安全检查18790家次,发现81个隐患并完成整改。
二是做强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杨浦片区品牌。依托网络视听基地优势,拓展打造微短剧产业平台集聚区,杨浦区作为重点区率先在上海微短剧大会上发布支持产业发展11条措施,抢占赛道,启动产业联盟。加强全链条招商,引进抖音穿山甲微短剧版块、滴滴粒粒橙等20家微短剧优质平台、创作企业落户杨浦。建立微短剧快捷审核通道。
三是立足大创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服务产业链发展。形成在线文娱产业链“四张清单”,加快推进围绕B站的链群建设工作。组织召开数智Young文娱——产业链共创营·杨浦区在线文娱产业链企业沙龙。搭建政企链合作平台,产业链成员单位合计对接企业30余家。1-11月,在线文娱产业链头部企业营收为733.6亿元,同比增长约27%,超额完成营收目标。
四是提质五角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聚焦“文商旅体展”一体化发展,引进B站精品活动《永远22!2024bilibili毕业歌会》落地江湾体育场,线上播放量超5300万人次。举办上海旅游节杨浦区活动·上海大学生旅游节,开幕式及花车大巡游首次在五角场地区开展,创智天地广场推出主题光影秀,线上158万人次观看。举办大众点评春日咖啡节,推出“咖啡+宠物/时尚”嘉年华,提升咖啡文化聚集效应。
(二)聚焦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打好“组合拳”
一是创新文旅空间激活商圈新动能。举办2024秋是国际戏剧季,汇集8台29场来自6个国家的优质好戏。聚焦滨江渔人码头、国际时尚中心等商圈,举办“另一种光亮”中法零碳音乐会、“且听江潮乐”系列音乐会、柏林爱乐乐团演出、上海国际摄影节、全城爵士音乐节、街艺节、全民K歌等活动。持续提升“艺趣文化生活季”品牌热度,推出“橙·柿”IP形象,季刊广受好评。开展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杨浦区系列演出,引进4场高品位文艺惠民演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在长阳创谷引力空间正式启幕。做强做实区域博物馆联盟,吸纳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重磅场馆力量。
二是打造文旅新地标。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焕新归来,打造承载群众文化生活的广阔舞台,敦煌壁画研究者、“敦煌壁画线描技法”非遗传承人史敦宇创作的重磅展品《千年印记 乐舞华章》在大厅揭幕,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联合长三角各曲艺家协会和上海曲艺家协会艺术家带来开幕演出《送欢笑》,举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策划——“把新叙事作为方法”开馆展,为新地标赋能添彩。敦煌当代美术馆建成开放,举办首展“境象敦煌”,开启跨越时代与地域的艺术探索。跟进YOUNG剧场周边区域整体提升项目,着力推动刘小晴艺术馆筹建相关事宜。
三是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升级秦皇岛路码头“初心启航”展厅、国歌展示馆AR场景建设,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国歌展示馆吸引30万人次参观,同比增长49%。培育“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持续开展党的诞生地、国歌唱响地、初心启航地、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文旅研学活动,打造“为国而歌”音乐思政沉浸式展演,探索戏剧思政课,开展冠军思政讲坛,邀请奥运冠军讲述与国歌的故事。
(三)聚焦三大体系建设,绘就“实景画”
一是创新拓展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发挥区图书馆、文化馆示范引领作用,以总分馆制和街道联络员工作机制,赋能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共拓展53个延伸服务点。图书馆平凉分馆配合动迁,入驻长阳创谷,成为全市首家“园区里的图书馆”。完成6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空间点位建设,更新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
二是丰富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体系。市民艺术夜校共开设38门课程,所有课程上线即“秒杀”,拓展教学点至15个,深入校区、园区、社区,实现12个街道全覆盖。培育特色群众文艺团队77支。深化区图书馆“YOUNG书房”全民阅读服务,举办“书香杨浦”全民阅读推广主题系列活动,服务读者103.8万人次,同比增长79.9%。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机制,开展文艺演出、展览、讲座、微游、数字电影放映、特色活动等服务。
三是提升文旅市场监管服务体系效能。强化重点领域监督,从源头封堵风险隐患。成立演出、密室剧本杀双审小组,确保意识形态领域无监管漏洞。深化网络文化示范区域工作,联合区互联网发展协会,高质量营造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开展文旅行业重大事故和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回头看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文旅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1-11月,46家正常营业的100间客房以上宾旅馆营业收入总额9.7亿元,同比增长11.2%。59家抽样旅行社收入总额813.55亿元,同比增长7%。开展安全检查3453家次,出动检查人员6356人次,排查发现一般安全隐患1126处,重大隐患10处,均已落实整改。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450份,开展约谈22家,演出现场监演103次,指导100家重点文旅场开展自查自纠,助力杨浦平安文旅建设。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文化旅游局围绕全力打造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两个“最佳实践地”的任务目标,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立足三个创新,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一)立足守正创新,在传承城区文脉上下功夫
1.强化保护利用。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体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增强工业遗产保护保留、活化利用、科技创新、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探索实践,推进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按时按质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加强普查数据质量监管,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稳步进入资源认定阶段,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为今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打牢基础。
2.赓续红色血脉。根据区委宣传部的工作部署,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研究秦皇岛路码头提升方案,进一步开展对黄浦码头旧址探索挖掘,深化打造红色历史文化街区、“两个结合”的最佳实践街区的方案。聚焦《义勇军进行曲》创作90周年,依托国歌展示馆创新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深挖历史文脉。打响“为国而歌”大思政品牌,举办主题歌创编征集活动,研学思政更有料、音乐思政更新颖、戏剧思政更精彩、冠军思政更重磅、艺术思政添内涵。
(二)立足惠民创新,在丰富文化供给上下功夫
1.打造品牌矩阵。以贯穿全年Art Fun艺趣文化生活季为主线,打造“橙柿”IP记忆点,提升“好柿橙双”品牌矩阵显示度,继续发布《杨浦艺趣文化生活季》季刊手册,将品牌活动“串珠成链”。强化国际交流传播,扩大秋是国际戏剧季影响力,支持YOUNG剧场举办香港艺术月等活动;携手国际艺术节中心引进更多优质展览、剧目;邀请郎朗开设大师课,鼓励敦煌当代美术馆开展敦煌文化国际交流;举办“上海之春”原创歌曲音乐盛典。积极举办“元宵行街会”“风筝节”等非遗活动,创新探索非遗发掘保护利用“出圈”;办好“且听江潮乐”“艺DAO·启橙”“YOUNG书房”系列活动;优化百姓艺苑、资源配送惠民平台;拓展“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大美育”,服务更多百姓与美同行。吸引更多艺术大师设立工作室,鼓励创作展示杨浦魅力、塑造杨浦形象的高品质文艺作品。
2.健全服务体系。以总分馆赋能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图文两馆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化“1+12+X”三级服务网络体系,深化全民阅读品牌建设,夯实公共文化基础阵地建设。推动“一街一品”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指导街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开展“橙长没烦恼”主题系列活动,服务街道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
3.涵养文化地标。打造以“YOUNG剧场”为核心的文化演艺轴,带动文化空间引入精品演出展览,激发文化多样化、新体验和美誉度。全力推进刘小晴艺术馆落地建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区图书馆滨江馆建设。配合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
(三)立足产业创新,在打造链式生态上下功夫
1.做强网络视听生态体系。深化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增强市区企联动,筹办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切实以网络视听内容创作推动在线文娱新质发展。支持bilibili、叠纸、小宇宙等头部企业的活动在杨浦落地。市区联动持续推进微短剧产业平台集聚区建设,深化“1+2+6”的工作措施,打通微短剧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2.支持次元产业生态发展。推进B站毕业歌会、叠纸游戏等企业新品推广、线上线下活动落地杨浦举办。推动形成更为完善的次元经济全产业链体系,鼓励次元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配合推动五角场二次元主题商圈提质升级,推广杨浦文旅形象。
3.促进文商旅体展融合发展。继续办好上海大学生旅游节系列活动。助力大学路参评市级旅游休闲街区。鼓励体验式、沉浸式文旅项目落地杨浦。结合各类主题活动和传统节庆,开展城市微旅行活动,挖掘一批文旅新空间、新载体,继续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
4.守牢文旅市场安全。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会同消防和应急部门在住宿业领域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制定营业性演出全流程监管规范。持续关注密室剧本经营场所及游戏游艺场所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监管举措。
[1] 即行业营收“百强”企业和高成长“百家”企业。